乡镇成校:看“灰姑娘”如何华丽转身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农村乡镇成人学校被排斥在当地政府的工作议程之外;不少地方的乡镇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2个教室、2个办公室、1名成人教育专职干部的“221”模式形同虚设;一些成人学校的基地被卖的卖、撤的撤、改的改,又回到作坊式的办学路子……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扮演着“灰姑娘”的角色。
与此同时,近年来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农民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闲暇时间骤然增多,他们或聚在一起打牌赌博、或聚在一起侃大山,无谓的吵闹争斗现象也时有发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生大量的失业待岗农民工,他们苦于没有一技之长不能顺利再就业;不少农民的种植热情很高,但却缺少科学的种植经验和技术……而这些,正在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
然而,当记者不久前来到浙江省慈溪市采访时,却被这里依托成人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终身学习的火热场景所感染。
■本报记者 钟伟
“年轻人不能坐井观天,一专多能的人在社会上肯定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年31岁的褚国芬,已成为所在公司能“独当数面”的复合型人才。
褚国芬1997年职高毕业后,先后在一些公司从事过售后服务、会计、出纳等工种,但业绩平平,这种状况使富有上进心的褚国芬非常着急。2005年,浙江省慈溪市周巷社区教育学院向褚国芬伸出“橄榄枝”——国际贸易单证员免费培训,褚国芬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经过3个月的培训,褚国芬经考核获得了红色“派司”——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因为学到过硬的外贸专业知识,褚国芬上手很快,迅速成为公司外贸跟单员中的佼佼者。
在慈溪市采访的两天中,在社区教育学院、在村民学校、在家庭学习点、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听到很多像褚国芬这样的故事。近年来,慈溪市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社区教育实践中,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褚国芬只是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中的一个。
在每一所社区教育中心(学院),记者都会看到一份“培训菜单”,针对所在乡镇不同的区域特点,社区教育中心(学院)都会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当地需求的培训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据周巷社区教育学院校长叶晓斌介绍,该院2008年编制了村民学校培训菜单,统筹了村级人口学校、法制学校、村民学校资源,启动了学校拟单、村民选单、政府买单的“三单”服务机制,同时实现了村校开班、学院调度、部门参与的“三方”联动模式,一年多来,以政策宣传、卫生健康、家庭教育、生活休闲为主的培训开班22期,培训8300余人次。
创建于2000年的周巷社区教育学院,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基地”,开展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CLC项目)的实验。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总结,周巷逐步形成一套全新的社区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建立了“一中心六分院”管理体制,即以校内基地为辐射点形成市民培训中心,以镇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为系统建立干部培训分院,以企业为阵地建立职工培训分院,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建立现代农业培训分院,以失土、失业等社会求职人员为对象建立职业培训分院,以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为主体建立假日培训分院,以家庭教育、社区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建立社区培训分院。叶晓斌说:“这样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纵横整合的‘超市式’社区教育机制,使得社区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
“过去,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只从事扫盲和成人培训,这种单一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的状况必须尽快转变,必须把传统成人学校逐渐发展成为社区终身学习的中心。”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长彭飞龙认为,基于社区教育参与对象的全民化、市民学习组织与管理的多元化,传统的成人教育单一化基地已不可能满足市民的各类学习需求,同时也难以适应社区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需要。为此,慈溪市统筹城乡各类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学院)为骨干、社区市民学校(村民学校)为基础、家庭学习点为补充的市民学习网络,社区教育活动点遍布城乡。
与此同时,慈溪市所辖20个镇(街道)的社区教育中心(学院),按照地域相邻、强弱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共赢、自愿组合的原则,先后建立了周巷、白沙路、逍林、宗汉、掌起等5个区域性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社区教育集团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协作机制,并与社区的市民学校、行政村的村民学校和社会各类市民学习机构形成互补机制;各成员学校之间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实行信息、基地、设施、师资的互补和共享。
“慈溪市目前基本形成了立体化、广覆盖、全时空、深触角的社区教育体系,形成‘十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据彭飞龙介绍,目前慈溪市除了设在中小学的市民学习活动点外,全市现有市级社区学院1所,镇(街道)社区教育学院5所、社区教育中心15个,65个社区和297个行政村都有市民学校或村民学校,同时还建立了由热心市民家庭和120多家社会培训机构设立的学习点构成的农村社区家庭学习点300个。
生机勃勃的农村社区教育的广泛开展,托起了村民的火热生活。2008年,慈溪市参加各类社区教育培训的市民达52万余人次,占常住人口的51.17%,“群众性、公益性、丰富性、特色化”的社区教育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村民的“小日子”。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社区教育学院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该校校长叶晓斌认为,目前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困扰着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
农村成校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教育部门单一支撑力不从心
从运行机制看:很多成人学校都是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培训运作,对社区教育中众多的培训项目难以开发并进行市场化操作。
从培训范畴看:人一生中除接受正规教育外的教育培训都是社区教育的培训范畴,仅占总人口万分之二的师资数量无法满足庞大的社区教育需求。
从管理权限看:成人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的教育培训机构,对社区教育中专业性较强的相关培训项目(特殊工种、行业专业技能等)难以实施业务指导和体现封闭性管理。
从管理体制看:教育部门建议多部门资源统筹,因体制问题难以着落,社区教育也只能实验和示范而已。建议从中央到地方设置综合性的社区教育服务机构,具体做好社区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师资队伍将出现新的危机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严重,整体素质也无法满足区域社区教育的最低需求。
同时,农村成校教师一无职称待遇,根据《教师法》目前不设置成人教育职称系列,对教师的人事管理缺少完备性和封闭性,教师个人应得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二缺经济待遇,从当前成校所实行的教师薪酬、津贴制度上看,待遇上的差距不断扩大,成校教师没有省定的农村任教补贴,加上农村任教补贴列入社保基数中,养老金收入也随之受影响。现行制度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都是参照社保缴费基数核定的,此两项成校教师的个人账户也会同样减少。这种待遇的不平衡会导致大量的成校教师流失。
可持续发展需解决五大问题
部分领导不重视。一些地方领导缺乏对农村成人学校功能的全面认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只重视正规教育,忽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群众不理解。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许多农民一心“望子成龙”,而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科技素质却无动于衷,反而认为农村成人学校搞的培训是形式主义、浪费农时。
阵地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后,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得红红火火,而农村成人学校随之而来的是教职工分流、教学设施闲置,学校一下子便显得庭院冷落、萧条不堪。
体制不支撑。从办学的体制来看,许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不是主动地去寻求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不是主动地去探求新形势下全新的农村成人教育模式,而是被动地固守传统办学思想、套用陈旧的办学方式。
内容不适合。农村成人学校多数以传统的扫盲教育和推广农业技术为主,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及外出务工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叶晓斌
镜头1
草根版“百家讲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当慈溪市崇寿镇崇胜村村民得知村民陈秀娣获得了“镇十佳好媳妇”称号,立即请陈秀娣开了一场“村民讲坛之孝道”,地点就在“好媳妇”陈秀娣家,邻村的不少村民也赶来听讲。
“村民讲坛”是崇寿社区教育中心和当地农民的一个创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不断多样化,对农村社区教育活动形式也提出更多要求。电视上红火的“百家讲坛”让他们灵机一动,“阿拉农民干脆来一个现场版‘百家讲坛’”,就这样,草根版的“百家讲坛”应运而生。“村民讲坛”由村民自己选话题、社区教育中心定主题并进行辅导,村民竞争主讲。
“‘村民讲坛’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听讲,而且不少村民主动要求讲课,讲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据崇寿社区教育中心校长许惠波介绍,“村民讲坛”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培育新农民为主要目的,通过村民讲、村民听、村民讨论,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村民感兴趣的内容,吸引村民的广泛参与。
目前,在崇寿镇8个村中,“村民讲坛”已举办了100多场,并不断拓展形式推出“村民讲坛进企业”、“优秀村民讲坛”巡回讲座等,大到国家政策方针,小到外出打工经历,村民们对什么感兴趣,主讲人就讲什么。
合胃口的“村民讲坛”,给村民带来新收获。相公殿村村民周长进主讲的“百家讲坛之种植”,不仅创造了巡讲8场的“讲坛”历史纪录,还给村民们传授了不少实用技术。村民周长月按照他的传授,一亩地增收了2000多元。如今,崇寿镇的“百家讲坛”已拥有不少“铁杆粉丝”,许多村民还当起了热心的义务宣传员,忙于收集话题、组织听众。
镜头2
农家田头交流农技辐射百姓
“我们农场大棚里种植的哈密瓜植株叶子萎缩,出现黄斑,有坏死倾向……”慈溪市掌起镇国春农场的管理人员百思不解,他们赶紧与镇农业培训基地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农技人员马上前往农场,经过仔细分析、论证,确诊了病因并对症下药,植株叶子开始出现好转,最终化险为夷。
在掌起镇农业培训基地,掌起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王海华带记者参观他们的大棚葡萄种植基地。走进葡萄大棚,只见6位种植户正围在一起交流怎样开展疏果、施肥、防病等技术。
王海华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要开一次“田头交流会”,不但交流种植技术,还互相传递市场需求、销售行情、品种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农民要增收致富就需要这些信息,有了这些信息,能使农民种植有方向、销售有路子、防病能对症、管理有新招,帮助农民种好、管好、卖得好。”
据王海华介绍,2007年5月,掌起社区教育中心在慈东农业园区创办了镇农业培训基地,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基地逐步凸显出“引种、试种、培训、推广和咨询”功能。结合掌起镇农业结构特点,基地从各省、市农科所和良种基地引进蔬菜、葡萄、桃子、西瓜、小番茄和哈密瓜等优良品种,开展试种工作,为开展有关农技培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与此同时,掌起社区教育中心依托基地开展“绿证”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葡萄、大棚蔬菜、草莓、桃子、瓜果栽培技术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机具使用和维修等。2008年3月,国春农场场长陈国春主动与该校联系,要求专为农场员工举办一期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提高员工素质。陈国春说:“经过一年的系统培训学习,学员学到了全过程的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一亩地的收成提高了二三百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